正是一年秋光好,日破云涛万里红!百度开云体育app(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给金秋的山一大染上了最美的色彩。韩金祥同志代表中共百度开云体育app(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委员会所作的《勇毅笃行乘势而上为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擘画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提出了从2021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
面对深化科教融合、加快改革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校(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着力实施“135工程”,即坚持加强校(院)党的建设这一核心,夯实“人才、学科、文化三大建设”,实施“教育、科研、医疗、国际化、校(院)治理五项提升计划”。“135工程”是一个互为支撑、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们今后五年发展的总纲领和行动指南。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今后五年,是校(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如何以“勇拔头筹、勇争第一”的胆识和气魄,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毅力和干劲,大力实施“135工程”,全面推动科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将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是每一个山一大人肩负的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一个核心:党的建设
建设一流大学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习近平指出,“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型一流大学”是校(院)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目标。确定一流建设的目标是基于山东省委、省政府优化山东高等教育布局,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需要,基于校(院)教科医融合发展的实际提出的。
校(院)确定的总体奋斗目标有着深厚的发展背景,特别是校(院)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整合组建百度开云体育app(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是省委、省政府优化山东高等教育布局,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校(院)肩负着推动山东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引领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健康山东建设的光荣使命,两年多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利好政策,省里在领导班子配备、经费、政策、校区建设等各方面均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校(院)各项工作全面起势,大学排名大幅跃升,迅速成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冲一流”高校,成立当年即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立起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已公示),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较建校时增加了5个,其中临床医学居全国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第9位,实现了圆满响亮开局。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保证。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实施“135工程”是校(院)今后五年推动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教育的总纲领和行动指南。校(院)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必须突出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的理念。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持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基层群众做好表率。二是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促进“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三是突出政治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素质高、本领强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四是打造坚强堡垒,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广大师生医护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校(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激发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五是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六是凝聚发展合力,全力做好统战群团工作。
三大基础性建设:人才、学科、文化
人才兴,则教育兴,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校(院)学科发展的核心所在。学科建设则是大学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标志和根本,而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校(院)形成核心竞争实力的动力源泉,是校(院)办学的灵魂。面对深化科教融合、加快改革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校(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将人才、学科、文化作为三大基础性建设,强调坚持“人才强校”“学科立校”“文化兴校”。
(一)人才强校:建设层次高、后劲足、活力强的人才队伍
科技实力的竞争是高层次人才竞争,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目前,校(院)人才总量大幅增长,成为全省每年引进人才最多的高校。现有国家级人才65人,省部级人才236人,其中4人入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新增获批省部级以上称号人才97人次,建立起一支以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双聘院士3名)领衔的高层次师资和科研队伍。但是,校(院)的人才队伍现状与构建一支层次高、后劲足、活力强的人才队伍还有一定距离,校(院)提出今后五年内的建设目标是:
力争独立培养2名以上“两院”院士,引进“两院”院士或同等层次人才4名;培养和引进国家级人才80人以上,泰山学者及其他省部级人才200人以上,引进入驻PI团队150个以上;培养和引进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博士60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0%。争取国家级人才总数、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等指标进入国内医学高校前10位。
因此,要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紧密对接国家和省、市招才引智政策,继续实施人才引进(提升)计划。一是按照“抓住关键、引进急需、培育骨干、提升现有”的工作思路,精准引进发展急需的战略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二是坚持“引育并举”,实施系列人才重点培养培育工程。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及管理专家,促进学科专业和办学治校水平快速提升。三是把师德师风、医德医风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标准,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体系,让不同类型人才在最合适的方向和岗位上发挥出最大效能。
(二)学科立校:建设有高峰、有优势、有特色的重点学科群
学科的发展水平是高校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目前,校(院)建立起本硕博和继续教育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ESI综合排名居中国内地大学第86位、山东省属高校第2位,临床医学学科排名列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第9位,并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成功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冲一流”高校。
但是,校(院)学科发展不平衡,多而不强,多而无特色优势,高水平学科数量偏少的现状与构建有高峰、有优势、有特色的重点学科群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校(院)提出今后五年内的建设目标是:
力争新增博士学位一级学科3个,实现医药主干学科博士点全覆盖;3个以上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B档以上,其中临床医学学科力争进入A档;力争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9个,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前1‰,加快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进程。争取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规模、教育部学科评估、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等指标进入国内医学高校前10位。
在“健康中国”的建设背景下,发展医学院成为当下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要“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要“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基于此,国家从战略布局的高度提出要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医学院。
全国一些知名高校在布局医学大发展计划,成立医学院和相关研究院所,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将医学、工学和信息科学结合在一起,发展医学门类新学科和新专业,促进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融合。
“基于高等医学的发展背景和趋势”,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和我省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建设有高峰、有优势、有特色的重点学科群。一是凝练学科方向,调整结构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学科建设特点,找准特色优势,凝练学科方向,科学调整学科布局,着力打造以临床医学为高峰,以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为优势,以护理学、生物学、化学、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为特色的一级学科群。形成专业群结构科学、规模合理、资源集中、配置优化的发展态势。二是大力发展新学科。发展人工智能与医疗大数据、医疗保障等新兴、交叉学科,积极拓展影像医学、医养健康领域相关学科外延,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三是形成新医科建设新模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等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形成以医学和药学为主,医工、医理、医文和医管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医科建设新模式,汇聚起学科发展强大合力,切实提升校(院)学科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文化兴校:建设有传统、有内涵、有品味的精神文化体系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实力的动力源泉,是高校办学的灵魂。
校(院)厚重荣光的历史传承和科教融合以来的努力奋斗,山一大人彰显了刚毅坚卓、百折不挠、不避艰险、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确定了“跬步千里,止于至善”的校训;提炼了“崇贤、尚雅、和谐、向上”的校风,“博学、善导、厚生、乐教”的教风和“乐学、善思、明礼、自信”的学风。
但是山一大组建时间尚短,共同遵循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尚未普遍形成,精神文化认同感不强;优秀文化传承、融合与弘扬有待加强,爱校荣校兴校意识和文化软实力需要迫切提升。
校(院)党代会强调要坚持“文化兴校”战略,建设有传统、有内涵、有品味的精神文化体系。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为抓手,大力加强爱党爱国爱校教育,涵养师生家国情怀,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丰富、挖掘校(院)发展脉络史料和优秀校史人物故事,宣传好、传承好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楼德时期艰苦创业和百廿省医等各医疗机构优秀文化;二是加强校报、校刊、官方网站及新媒体平台等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和宣传队伍建设,完善宣传网络体系,发挥好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资源的文化承载作用,讲好山一大故事,诠释山一大精神,建设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正能量;三是加强物质开云体育官网下载入口,提升环境文化品质,丰富校园代表性道路、楼宇、景观的人文内涵,培育一批凸显校(院)文化特色、具有高辨识度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不断强化师生对校(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一流精神文化,服务一流大学建设。
五项提升计划:教育、科研、医疗、国际化、校(院)治理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化思维水平,推进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医院办到人民群众中,增强服务健康山东的能力。
目前,校(院)坚持以本为本,积极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力实施《本科教育提升计划(2020-2024)》,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实施“学术提升计划”,施行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资助计划,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已公示),发表SCI论文250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7000。新上国家级项目278项,各类项目总经费达到2.3亿元等等。加快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坚持以服务健康山东为己任,助推全省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医疗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但是,这些成绩与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仍然有较大距离:一是校(院)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学科专业结构尚不合理,缺乏优势特色和竞争力,师资力量及管理相对薄弱,教学模式创新力度不足,教学成果产出匮乏,就业质量不高;二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够强,创新能力需要提升,在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难题、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力度不够,成果转化效益不高;三是教科医融合需要进一步走深走实,学科、医疗等资源还比较分散,还未形成科教融合、医教协同最大合力;四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到位,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干部队伍能力和素质需要全面提升,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五是办学的国际化视野还需要增强,国际化思维水平还需要提升等等。
党代会提出的5项提升计划制定了重点任务和具体目标,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整个工程形成了一个互为支撑、辩证统一、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坚持“教育教学立体化”,优化教学模式和育人体系
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国医学人才有较大的缺口,尤其是广大的县城城关、乡镇和农村。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9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34人,这个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较大的差距。为此,校(院)强调优化教学模式和育人体系,提出“教育教学立体化”的基本理念,即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医科特色,形成本硕博和继续教育复合型现代化、立体化,较为完备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
校(院)党委明确了五年发展目标: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规模的比例力争达到2:1;力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达到6个以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达到4-7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以上;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实现突破。力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数量,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校研究生规模等指标进入国内医学高校前10位。
为实现这一目标,校(院)党委提出要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医科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本、硕、博及继续教育,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立体化教育体系。一是本科教育要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抓好专业建设,金课建设、名师培养、质量保障,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开展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推进临床医学类本科长学制教育,推广临床医学国际班、生物医学泰山班等精英教育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落实高层次教授、专家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强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二是提出实施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完善博士生招生考核方式,实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提出完善研究生导师资格管理,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控,完善学业评价机制与模式,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继续教育提出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不断创新方式、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形成品牌的具体要求。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化”,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校(院)党委明确了五年发展目标:五年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论文数量每年递增10%,年均竞争性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3项;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力争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干细胞、实验动物、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综合技术服务等项目中有1-2个具有代表性的转化成果在国内形成较强影响力。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等指标进入国内医学高校前10位。
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创新的基本任务乃至首要任务,就是面向世界科技的前沿,当今世界格局完全是以科技实力为依托。因此,校(院)党委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化”的理念,一是科技前沿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开云app在线登录官网入口的“四个面向”“四个解决”的问题,即基础研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原始创新;转化研究要面向经济主战场,解决“肠梗阻”问题,支撑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应用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腰不硬”问题,实现报国梦想,服务地方经济;临床研究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解决“体不强”问题,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引领示范。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的建设坚持高点定位,按照国际化、特色化、高端化标准,旨在打造医疗康养名城,打造享誉世界的医学科学新高地,聚集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更多尖端医疗技术、更多高端医疗人才,助推省会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省会高质量发展,助推“大强美富通”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校(院)必须紧紧抓住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的机遇,围绕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医养健康新兴产业为突破方向,充分发挥医疗、科研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打造高端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与泰安市政府合作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与章丘区政府共同建设章丘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开展生物医药、药物安全性评价、模式动物、医疗器械、干细胞等项目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医药创新能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成果转化孵化器;加快建设天外村校区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突出医养结合,以附属医院为支撑,打造国内一流的“医疗+养老+旅游”高端医养结合示范园区,成为引领山东医药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标志性产业。三是继续实施“学术提升计划”,对“院士战略团队”“领军团队”“潜力团队”分别提出科研任务要求;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临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出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建成全省最大、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校(院)内外高水平PI团队,形成“拳头”优势,打造我省医药卫生科研领域的新高地,提出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力度等等。四是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学术道德规范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共享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健全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产学研管理服务模式,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三)坚持“医疗质量卓越化”,构建服务全省的医疗防治体系
校(院)党委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医疗质量卓越化”,坚持“把大学和医院办在人民群众中,加强附属医疗机构信息智能化管理,实现山一大系统内医疗机构数据共享、一网通办,建成整体联动、远程医疗、协同便民的临床医疗智慧服务体系,构建服务全省的医疗防治体系。
校(院)党委明确了五年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突破,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力争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位次持续提升,新增5个专科进入国内权威医院专科排行榜(全国)前10位;争取建设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1-2个。
为实现这一目标,校(院)党委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一是坚持“医疗质量卓越化”,服务全省人民,五年内实现服务山东患者率超过30%,不断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加强应急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开展国际医疗援助;积极开展援疆援青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大力开展义诊、科普活动,打造山一大志愿服务品牌。三是大力提升诊疗技术与服务能力,形成山一大优质高效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引导附属医院与科研院所、教学机构紧密对接,凝聚学科、人才等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形成知名专科龙头品牌,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疗中心。四是加强对附属医院的分类、分级管理,健全准入、考核和退出机制。加强和规范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加强临床医学院学科体系建设,大幅提升临床教学水平,成为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五是坚持医防结合,科技兴防,发挥疾病防治传统优势,积极引领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全国疾控体系改革示范。
(四)坚持“发展格局国际化”,推进国际合作水平大幅提升
国际化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理念为高等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和留学生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校(院)坚持“发展格局国际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谋划对外开放,以更高的智慧、更主动的姿态推进交流合作。
校(院)党委坚持“发展格局国际化”,明确了五年发展目标:具有海外研学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0%左右,40岁以下年轻教师具有海外研学经历比例超过80%,师资国际化水平力争接近国内医学高校前10位。
要实现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必须强化国际化意识,增强国际化视野,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提升国际合作化水平。一是要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通过合作办学、境外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出国(境)交流的比例和质量,不断增强学生国际化视野。二是坚持扩大开放,积极探索同世界一流大学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的路径,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实施人才队伍国际化支持计划,着力加强中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提出每年选拔支持1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骨干到海外知名大学及研究、医疗机构访学研修,大幅提升教学科研医疗、师生结构国际化水平。四是持续增强留学生教育能力,提升本科留学生生源质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卓越国际化人才。五是秉持包容胸怀和时代眼光,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坚定文化自信与战略定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五)坚持“校(院)治理规范化”,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校(院)治理规范化,按章程办学,构建和完善以一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体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探索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院)党委提出坚持“校(院)治理规范化”,明确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与基本要求。一是坚持依法办校、依法治校,建立具有科教融合显著特色,科学、高效、管用、完善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建立具有鲜明科教融合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校内治理体系。给予学院更大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提高大学内部管理质量;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激励体系;三是加强民生建设,明确提出提高职工待遇、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措施;四是严格执行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绩效,为校(院)发展提供可持续财力保障;五是加强基本建设,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为师生医护员工创造优良便捷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六是积极打造和谐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
“135工程”是一个互为支撑、辩证统一、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和具体目标,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各单位、部门乃至每一位山一大人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135工程”的基本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牢牢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在“135工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思维,实干、苦干、真干,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汇聚起再创新辉煌的强大正能量,尽快将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开创山一大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
供稿:党委宣传部